中心成员

发布者:王叶发布时间:2020-10-06浏览次数:2746

元勇军、男、教授,硕士生导师,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材料与器件科学家智库-能源材料与器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会员。1987年出生于江西省崇仁县,20096月毕业于南昌航空大学材料化学专业,201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学院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材料学博士,师从南京大学邹志刚院士,叶金花教授和于振涛教授。20146月加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612月评为副教授。从事于光/电能源材料研究。截止到202010月,发表SCI论文70余篇,被引3000余次,H因子30,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CS Catalysis,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12篇论文人选ESI高被引论文,3篇论文人选ESI热点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研究项目。



秦海英,教授,女,19825月出生,湖南省双牌县人,毕业于2009年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多年从事燃料电池材料的微观结构、电化学性能和作用机理研究,目前已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Power Sources》和《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等材料、电化学类国际SCI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




张峻,教授,男,19855月出生,江西省进贤县人,2011年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多年从事纳米材料在光催化,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J. Mater. Chem.Catal. Sci. Technol.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Phys. Chem. C等材料化学类国际SCI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发表论36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123


白王峰,副教授,男, 1985年出生,陕西渭南人,2009年保送至同济大学进行硕士学习, 2014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 2014-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材料包括驱动器、换能器以及电介质电容器的材料制备与筛选研究工作,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45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本领域SCI论文30 (2ESI Top1%高被引论文和1篇热点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熊琴琴,副教授,女,19876月出生,籍贯浙江宁波,于2015年在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6月加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材料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致力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碳材料、多孔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制备,以及在电化学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在《Nanoscale》、《Journal of Power Source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Nanotechnology》等国际SCI杂志上发表一作论文16篇,其中,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




迟洪忠,副教授,男,19753月出生。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学专业,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材料,主要从事水基超级电容器方面的研究,在石墨烯、锰氧化物等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表征方面有较深的学术造诣。目前已在《J. 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Chem. Commun.》等国际SCI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吴诗婷,1990年10月出生,汉族,女,江西抚州人,博士,副教授。2012年在中南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直博。2017年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系任教。主要从事一维/二维纳米材料的自组装及其石墨烯复合结构的研究,在纳米电子器件、二维石墨烯复合薄膜及三维纳米气凝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Nano Letters, ACS Nano, Small,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Nano Research, Carb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一作及通讯文章1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探索项目一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
E-mail: stwu@hdu.edu.cn



陈逸凡1990.10出生,男,博士,讲师201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17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在硅基负极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其论文《A critical SiOx layer on Si porous structures to construct highly-reversible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和《Wet-chemical synthesized MCMB@Si@C microsphere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发表于《Chemical Communications》杂志,获得同行高度评价和多次引用。论文《Porous Si@C coaxial nanotubes: layer-by-layer assembly on ZnO nanorod templates and application to lithium-ion batteries》发表于《CrystEngComm》杂志论文《In situ synthesis of carbon doped porous silicon nanocomposites as high performance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发表于《Nanotechnology》杂志等。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郑鑫,女,博士,讲师20176月于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6 -2017,赴Texas A&M University工业系统与工程系进行联合培养。201712月加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主要从事一维/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合成及自组装,能源材料的微观结构、电化学性能和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在Advanced Materials, Nano Energ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7篇,单篇最高他引达61次,授权发明专利4项。多次应邀为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多种国际SCI期刊评审稿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青年基金1项。多次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会议,曾获研究生校长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


裴浪,男,博士讲师。2018年于南京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师从邹志刚院士、闫世成教授。同年入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人工光合成太阳能燃料方面的探索研究,包括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还原产碳氢燃料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前沿导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Communications、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其中已授权1项。 



123


张怀伟,19849月,男,博士,讲师。毕业于上海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冶金节能和环保新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并于2014年取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储氢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任教以来,主要从事动力电池电极材料和氢能源利用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一项,并在Renewable Energy,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小诗1991生,男,博士,讲师2009-2013:上海大学化学系,工学学士;2013-2018: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理学博士;20186月起加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电化学储能方向,尤其关注锂离子电池及其它可充式金属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界面调控及其原位谱学(NMREPR XAS)技术的研究。J. 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NanoscaleNew J. Chem.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二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启动基金

  

  




12

  

123  


张春晓,女,1982年出生,讲师,工学博士。于2001.9-2005.7就读于吉林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于2005.9-2010.就读于吉林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博连读),获吉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其应用研究;精密陶瓷粉原料及其产品的产业化研究;高分子功能涂料的研发与应用研究。上述领域的研究工作在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Materials Science Froum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专利十余项。





张雯1987.07出生,,博士,讲师201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9年获东南大学工学学位。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主要从事电化学传感器和电催化研究,在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电化学分析等方面有较深的学术造诣。2013年和2018分别硕士研究生国奖奖学金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其主要代表论文Three-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s Derived from Surface-Moun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mbranes for Enhanced Electrocatalysis》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Interfacial Engineering of Hierarchical Transition Metal Oxide Heterostructures for Highly Sensitive Sensing of Hydrogen Peroxide》发表于《Small》杂志,Selectiv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Dopamine on Polyoxometalate-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nd Its Composite with Reduced Graphene Oxide》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Morphology-Modulated Mesoporous CuO Electrodes for Efficient Interfacial Contact in Nonenzymatic Glucose Sensors and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发表于《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杂志,《In-situ anion exchange synthesis of copper selenide electrode as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杂志。


林葆,1986.02出生,男,博士,讲师2017年毕业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2017年获迪肯大学博士学位。现阶段主要从事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的研究SAXS分析同步辐射脱合金制造多孔金属技术方面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其论文《An in-situ small angle x ray scattering ****ysis of nanopore formation during thermally induced chemical dealloying of brass thin foils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其论文《Controlled porosity and pore size of nano-porous gold by thermally assisted chemical dealloying–a SAXS study》发表于《RSC Advances》杂志在2008~2012年期间从事过金属非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并于《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中文版及英文版发表过《Antibacterial effect of metallic glasses双语版论文


倪华良,1979.4出生,男,博士。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专业,2007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锂电池、工业自动化研究


贺君敬,1986年生,男,博士,讲师。201611月毕业于皇家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的性能评估与预测;基本蠕变模型及跨尺度模型;研究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项目编号51901061);科研成果:发表于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等国际期刊SCI论文5篇;现担任7个国际期刊评审,包括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等期刊;

  

123  

  鲍亮(1988.09),汉族,男,浙江义乌人,博士,讲师。2010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系,201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材料物理化学及电化学储能的研究,已在SCI收录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